我的作家梦,从上初中开始的。那时候,作文写得好,每次语文考试都是一类文,有时运气好,教我们语文的班主任,大笔一挥,满分作文,还用铁笔蜡纸刻录下来,油印成范文,给三个班的学生讲评。看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,想想当个作家也挺好。后来中考名落孙山,参军入伍到张家口,一直笔耕不辍,总想上稿发表,哪怕是一篇小散文也行。
有人说写作第一稿,不就是处女作吗?有啥不同?而我的第一稿,却是由张家口市人民广播电台采用的播音稿。记忆的闸门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,历历在目。
1998年,当时还是军校学员的我,23岁,青春,阳光,在基层连队实习。绿色的军营生活,滋养了我军人本色。爱好写作的我,总想成为一名军旅作家。是啊,谁没年轻过,谁又没有过理想。那时候,写些小散文、诗歌、小小说,陆续寄往《战友报》《解放军文艺》等报纸杂志,可往往都是石沉大海,杳无音信。现在回想起来,有点幼稚了,写作知识积累少,人生经历阅历少,写出来的作品缺少灵魂,就像初中生作文一样,要是发表了,那才是怪事。
凭着军人“一不怕苦二不怕死”的精神,更凭着对写作的热爱,继续坚持写作,接着投稿。一次不行,就两次,就不信上不了稿,不就多花两毛钱邮票吗。那时义务兵信件是盖上部队的红色三角戳,免费的;而军校学员,即将成为军官,还是要买邮票寄信的。那时,部队条件比较艰苦,连队只有一台电视机,大部分官兵喜欢听收音机,早上听听新闻,晚上听些张家口市人民广播电台节目,有一个周五晚上九点的五彩华灯—军营风采节目,很受大家欢迎,讲讲当兵的故事、个人成长、情感历程等等,灵活多样,随着女主持人甜美的声音,“希望听众朋友们积极投稿,今天节目就到此结束,大家晚安”。
这个节目也能投稿,不行,咱就试试?
说干就干,干脆利索。一篇一千多字散文《老妈妈》初稿写成,又经反复润色修改,感觉还可以,马上寄往张家口市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。但没报多大希望,希望越大,失望也越大。
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。过去了两个星期,没啥动静。在第三个星期五晚上九点,准时打开收音机,随着动听的音乐一停,主持人开始播音,“听众朋友们,大家晚上好,接下来,请收听66316部队赵国峰的来稿《老妈妈》”。啊?有点不可思议,不会吧!随着主持人的讲述,这篇文章就是我写的。最后在歌曲《说句心里话》播放中,节目结束了。
第二天一大早,连队热闹了,大家奔走相告,“红牌学员的文章上了市广播电台”。甭提,我的心里有多高兴,终于小有所成。
从此以后,这篇文章真成了第一稿。不论写什么,不论咋努力,像孙悟空的定身术一样,止步不前,毫无收获。不可形容的心情,一直降到了冰点。
直到2013年12月,早已转业的我,驻原宣化县南街村近一年,和父老乡亲朝夕相处,打井、修路、盖村部、建广场、土地流转,撰写的《转起来活起来火起来》“写在大地上的帮扶日志”荣获全省深化基层建设年征文二等奖,奖金二百元,虽然不多,但也是第一桶金。从此,我的写作像开挂了一样。不管是援疆和硕,还是服务冬奥;不管是新疆审计,还是河北审计;不管是散文,还是论文;杂志报纸微信公众号,发表近百篇作品。今年4月,《我的审计我的情》又荣获全省庆祝审计机关成立四十周年一等奖。
如今,随着张家口市作家协会会员登记表的填写完成,或许我的作家梦就会实现。我想成败与否,都无关紧要了,只要坚守写作初心,为人民而写,为百姓而作,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,对奔跑在写作路上的自己,说一声辛苦!对关心支持我的朋友,道一声感谢!
脚下有路,向光而行。心中有梦,梦想成真。